Tuesday, November 19, 2013

Gettysburg Address


Saturday, September 28, 2013

关你‘屁’事


成分

屁的主要气体来源有二:
1. 咀嚼时吞入消化道的空气 ;
2. 大肠和直肠内的细菌,特别是大肠杆菌,发酵食物残渣而产生的气体。

屁的具体成分因人而异,也和食物有关。
无味气体
臭味气体
氮气 N2
氢气 H2
氧气 O2
甲烷 CH4
二氧化碳 CO2
其他
58.6%
20.6%
4.6%
6.6%
8.6%
1.0%



屁与食物

屁的气味和产量与食物有重大的关系。
食物含量
屁成分
屁质
蛋白质 protein
硫化氢
hydrogen sulfide
臭屁
吲哚 indole
粪臭素 skatole
淀粉
starch
二氧化碳
carbon dioxide
响屁不臭

食物
特殊物质
屁质
红薯
气化酶
屁量多
响却不臭
生白萝卜
淀粉酶
木质素
萝卜屁
洋葱
韭菜
大蒜
刺激性物质
洋葱、韭菜、大蒜气味
大豆
寡糖
蛋白质
屁量多
响又臭


屁与健康

正常人每天都會放屁510次,约排出500毫升左右的气体。

屁的气味、多少都能指示消化道的健康状况。
屁多不臭
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部疾病及肝、胆、胰疾病等
屁多且臭
消化不良
屁奇臭难闻
消化道出血、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小肠炎、炎恶性肿瘤晚期症等
无屁 / 少屁  并有腹痛、腹胀、便秘、肠鸣音亢进或消失、气过水声等
肠梗阻

Thursday, August 1, 2013

Wednesday, July 3, 2013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的傳統兒童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歷久不衰。

在格式上,《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同为中国古代私塾的初级入门课本,合稱「三百千千」。

《三字经》原典作者不详。一说是宋代人宋朝王应麟(1223-1296),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1234-1324),一说是明代人黎貞(1344-1402)。中國宁波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如安认为《三字经》应成书于南宋绍熙(1190-1194)至嘉定(1208-1224)年间,而宁波是《三字经》最早流传的地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彀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
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阉乱后,寇内讧。
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
复汉土,民国兴。

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嬴。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Friday, June 28, 2013

Tuesday, May 7, 2013

Apa lagi orang Cina mahu?

Utusan Malaysia – 7hb Mei 2013

Apa lagi orang Cina mahu?
Oleh ZULKIFLEE BAKAR


KUALA LUMPUR 6 Mei - Masyarakat Cina gagal dalam usaha mereka untuk menumbangkan kerajaan Barisan Nasional (BN) yang orang Melayu menjadi terasnya.

Kegagalan itu sudah tentulah mengecewakan mereka yang amat berharap dalam Pilihan Raya Umum Ke-13 (PRU-13) ia menjadi medan untuk mereka 'menguburkan' UMNO melalui kejayaan pakatan pembangkang.

Biarpun mereka melakukan gerakan yang dilihat bersepadu di seluruh negara dengan memastikan hampir semua undi diberikan kepada parti cauvinis, DAP dan calon-calon pakatan pembangkang lain khususnya Parti Keadilan Rakyat (PKR) namun ia belum cukup menumbangkan kepimpinan BN yang UMNO menjadi tonggak utama.

Justeru tidak hairanlah, semalam puak-puak yang dianggap tidak tahu mengenang budi ini melakukan tindakan yang memualkan apabila melancarkan apa yang dipanggil silent walk.

Program itu bertujuan menyatakan protes kononnya PRU-13 dijalankan secara tidak bersih dan mereka mahu rakyat bangkit melakukan protes berjalan secara senyap di kompleks-kompleks membeli-belah.

Malahan dalam laman Facebook dan Twitter tersebar gambar perbuatan biadab sekumpulan remaja Cina yang bergambar bersama Jalur Gemilang yang diterbalikkan.

Persoalannya apa lagi yang puak- puak ini mahu dalam bahasa mudah, 'apa lagi orang Cina mahu'! Tidak cukupkah DAP memenangi 38 kerusi daripada 51 kerusi yang parti itu tandingi dan seterusnya menjadikan ia parti dominan dalam pakatan pembangkang.

Mungkin kekecewaan mereka biarpun diberi layanan yang begitu istimewa oleh kerajaan BN kerana pakatan pembangkang gagal memerintah.

Mereka membuat percaturan jika pakatan pembangkang menang ia akan membolehkan Ahli Parlimen Permatang Pauh, Datuk Seri Anwar Ibrahim dilantik Perdana Menteri dan Ahli Parlimen Gelang Patah, Lim Kit Siang sebagai Timbalan Perdana Menteri Kedua.

Melalui cara itu, mereka berharap ia boleh dijadikan platform untuk membuat pelbagai tuntutan termasuklah mungkin menganggu gugat hak orang Melayu yang sudah termaktub dalam Perlembagaan.

Hakikatnya, masyarakat Cina sememangnya sudah lama menyimpan hasrat untuk memiliki kuasa politik yang kuat.

Berikutan kesediaan PKR dan PAS bekerjasama dengan DAP, masyarakat Cina melihat PRU-13 peluang terbaik, justeru mereka keluar habis-habisan mengundi dan memberi isyarat untuk menolak BN.

Segala kebaikan yang ditunjukkan Datuk Seri Najib Tun Razak yang mempelopori gagasan 1Malaysia langsung tidak dihargai.

Malahan kesudian Perdana Menteri melayani dan mempertimbangkan serta bertemu dengan pertubuhan bukan kerajaan (NGO) cauvinis Cina, Dong Zhong turut dilupakan begitu sahaja.

Begitu juga dengan pelbagai program, projek dan tuntutan masyarakat Cina yang hampir keseluruhannya dilaksana dan dipenuhi oleh kerajaan BN.

Tetapi ternyata, mereka menjadi kelompok yang tidak tahu membalas budi. Mereka hanya bijak bersandiwara di hadapan pemimpin-pemimpin BN dengan tujuan memperoleh apa yang mereka hajati.

Apa yang mereka pohon diluluskan tetapi undi diberi kepada DAP. Kini mereka cuba pula hendak mencetuskan suasana tidak tenteram apabila melakukan pelbagai protes yang boleh membangkitkan kemarahan orang Melayu.

Kelompok seumpama ini perlu diperingatkan bahawa jangan sampai mereka dilihat terlalu melampau untuk membuat tuntutan politik mereka kerana kesabaran orang Melayu ada hadnya.

Dan apa yang pasti seperti mana kata bekas Ketua Menteri Melaka, Datuk Seri Mohd. Ali Rustam; ''... mereka kata orang Melayu rasis sebaliknya, kali ini mereka sangat rasis.''



Artikel Penuh: http://ww1.utusan.com.my/utusan/Pilihan_Raya/20130507/px_03/Apa-lagi-orang-Cina-mahu#ixzz2Tbd8Ctw2
© Utusan Melayu (M) Bhd

Thursday, April 4, 2013

清明节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节与除夕、盂兰、重阳三节外,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庆。也是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八节(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简介

清明,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是根据节气而定,太阳位于黄经15度,446日交节。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所属「三候」为“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历史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不过清明还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

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渐移到清明之中。清明节由一个农业节气提升为重要的节日。因此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不过在韩国仍盛行寒食节及其习俗。


习俗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比男人玩的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扫墓。户户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

祭拜,有的给先人叩头行礼;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荡秋千,是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

植树。清明是在寒食后的一天。人们在寒食之时,祭祀哀思,偶尔会不小心把山上的草木烧掉了;寒食过去,清明到来,是时候多种些树木补上了。因此清明也是中国的植树节。

Wednesday, April 3, 2013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按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当前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起源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
《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
《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Friday, March 22, 2013

三書六禮


三書六禮是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禮儀。

這古代的結婚過程,與現代的意義有點不同。古、現代的婚姻習俗禮儀亦都通知親屬鄰里,以取得社會的認可和保障。不同之处,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使結婚的夫婦取得祖先神靈的認可和承擔履行對父母及親屬的權利義務。故此在古代某些時代,男女若非完成三書六禮的過程,婚姻便不被承認為明門正娶;嫁娶儀節的完備與否,直接影響婚姻的吉利。不過,在不同的中國朝代時期中,婚俗禮儀亦有所不同。

直至現代中國的婚俗禮儀中,尤其在一些鄉村地區的婚姻形式,仍可見到「婚姻六禮」的明顯痕迹。但在中國現代的婚俗禮儀中,三書六禮的婚俗禮儀已化繁為簡,一般遵循有提親、納徵和親迎內的某些禮儀。

在現代婚俗禮儀中,三書六禮的納徵已是保留得比較完整和受較大重視的傳統禮節。


历史
三書六禮的傳統婚俗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時期的「婚姻六禮」,對其後各朝代婚姻的形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中國古籍《禮記》和《儀禮》都對此有所論述。
禮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筳几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敬慎重正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儀禮》載:「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由此可見,這傳統婚俗始創於西周時期。一般認為,此婚俗於秦朝已經定下,其後用於漢朝。


内容
三書」是結婚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可以說是古時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記錄。分別指:
聘書:即訂親之文書。在納吉時,男家交予女家之書柬。
禮書:即在過大禮時所用的文書,列明過大禮的物品和數量。
迎書:即迎娶新娘之文書。是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男方送給女方的文書。

六禮」是結婚過程的六個禮法,分別指:
納采:(男女訂立婚約)當兒女婚嫁時,由男家家長請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親。男家在納采時,需將大約達三十種有象徵吉祥意義的禮物送給女家;女家亦在此時向媒人打聽男家的情況。
問名:即在女方家長接納提親後,女家將女兒的年庚八字帶返男家,以使男女門當戶對和後卜吉凶。
納吉:(又稱過文定)當接收庚帖後,便會將庚帖置於神前或祖先案上請示吉凶,以肯定雙方年庚八字沒有相沖相剋。當得知雙方並沒有相沖相剋之徵象後,婚事已初步議定。
納徵:(又稱過大禮)即男家把聘書和禮書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個月至兩週,男家會請兩位或四位女性親戚(須是全福之人:义上有父母健在,有丈夫,下是儿女双全的妇人。)約同媒人,帶備聘金、禮金及聘禮到女方家中;此時,女家需回禮。
請期:(又稱乞日)即男家擇定合婚的良辰吉日,並徵求女家的同意。
親迎:(或迎親)在結婚吉日,穿著禮服的新郎會偕同媒人、親友親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廟行拜見禮,之後才用花轎將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拜天、地、祖先的儀式後,便送入洞房。


Sunday, March 17, 2013

Saturday, February 23, 2013

二十四节令鼓


二十四节令鼓是马来西亚华人于1988年把华人传统的鼓艺加以充实的创新而成的,主要创始人是陈微崇和陈再藩。

二十四节令鼓虽然取自中国农历的节令,而且鼓都也是广州制造的南方单皮鼓,但是却是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产物。


1988年,适逢第九届全国华人舞蹈节于新山举行,其开幕礼便是以九面鼓串击,雄壮的鼓声相互撞击所产生的震撼力,使文化人陈再藩产生了以二十四面单皮鼓代表一个节令,鼓配为节令,将呐喊与鼓声结合为一体的一个初步概念。陈再藩的原始构想,再得到新山著名歌乐教育家、作曲家陈徽祟的酝酿、音乐性的再创作,才有了二十四节令鼓完整演艺形式的诞生。

据说,当时新山懂得打鼓的人并不多,于是陈徽崇便在新山宽柔中学里从该校华乐团、军铜乐团等团体里,将懂得打鼓的同学召集起来加以训练,成为了第一批二十四节令鼓的鼓手。于是,在1988年的某天,新山的柔佛古庙响起了世界上第一声二十四节令鼓的鼓声,世界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正式成立了。

二十四节令鼓从新山宽柔中学慢慢地推广到了全国各地,进而推广到了世界各地。各种节令鼓的比赛常年进行,在彼此的鼓艺切磋中为节令鼓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养分,使节令鼓的文化内涵与击鼓技术不断地得到良好的改进。


二十四节令鼓以击鼓为基础,加上武术、舞蹈和配乐,形成自成一格的艺术。二十四面单皮鼓上用书法题写着二十四个节令,鼓手一边敲击一边舞动身体,阵型不断变换,节奏快慢有致。最为奇特的是,二十四节令鼓是没有鼓谱的,全是由鼓手发挥想象力创作,所以一直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

2009年,大马文化部宣布二十四节令鼓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Friday, February 15, 2013

舞獅 Chinese Lion Dance


起源

舞獅起源眾說紛紜。

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獅子,吃掉村莊內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格斃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為舞獅。亦有传說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

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紥獅子及鑼鼓驅走怪獸,演化成為舞獅。

傳說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在中國流傳。

較為可靠的說法是,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貌、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於民間。

舞獅分為南北兩派。


南獅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功架。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獅子神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和耳朵都可動。

南獅的獅頭,有說來自年獸的造形。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早年甚至以鐵制做,舞者身備利器,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

傳統上,南獅獅頭造型上有「劉備獅」、「關羽獅」、「張飛獅」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根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醒獅融武術、舞蹈、音樂一體。舞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

南獅的舞動花樣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採青台等等;舞者透過表現自己的樁功,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扎扎實實的下盤功夫和熟練的配合。

傳統上,在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南獅比賽種類可分為高椿獅藝競賽和傳統獅藝競賽,其中較主流的為高樁(梅花樁-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樁)獅藝的比賽。


北獅

北獅造型酷似真獅,獅身披毛呈金黃、橙、紅色,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

北獅由身穿傳統服飾的人帶領,手拿綁有彩帶的獅球。一般來說二人舞一頭獅子,但若是小北獅則是一人。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主要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傳統而言利用踩球、搖板、板凳等道具。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