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5, 2013

舞獅 Chinese Lion Dance


起源

舞獅起源眾說紛紜。

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獅子,吃掉村莊內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格斃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為舞獅。亦有传說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

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紥獅子及鑼鼓驅走怪獸,演化成為舞獅。

傳說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在中國流傳。

較為可靠的說法是,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貌、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於民間。

舞獅分為南北兩派。


南獅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功架。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獅子神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和耳朵都可動。

南獅的獅頭,有說來自年獸的造形。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早年甚至以鐵制做,舞者身備利器,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

傳統上,南獅獅頭造型上有「劉備獅」、「關羽獅」、「張飛獅」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根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醒獅融武術、舞蹈、音樂一體。舞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

南獅的舞動花樣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採青台等等;舞者透過表現自己的樁功,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扎扎實實的下盤功夫和熟練的配合。

傳統上,在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南獅比賽種類可分為高椿獅藝競賽和傳統獅藝競賽,其中較主流的為高樁(梅花樁-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樁)獅藝的比賽。


北獅

北獅造型酷似真獅,獅身披毛呈金黃、橙、紅色,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

北獅由身穿傳統服飾的人帶領,手拿綁有彩帶的獅球。一般來說二人舞一頭獅子,但若是小北獅則是一人。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主要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傳統而言利用踩球、搖板、板凳等道具。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ada translation to English ka?

Ongzi said...

ada.. google trans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