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1, 2010

五行

五行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占卜方面。五行指:。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
.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

由来
六經論五行者,始見於《尚書·洪範》,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大禹謨》曰:「水火金木土,谷惟修」。其源起于河圖洛書之數。益圖書之一六水也,二七火也,三八木也,四九金也,五十土也。在圖則左旋而相生,在書則右轉而相剋也。然土于圖書為五十中宮之數,無定位,無專體者也。
惟《呂氏春秋》則以土直季夏之月,以順相生之序。
白虎通》又以土直辰戍丑未之四季而分旺于四時。文王后天圖象坤艮二土獨居夏秋冬春之交,則以火必得土而後能成金,水必得土而後能生木也。





发展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
.

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
.

在戰國晚期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用來說明王朝統治的趨勢),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
.

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

漢代董仲舒又把五行賦予道德含義,認為木為仁,火為禮,土為信,金為義,水為智。
.

关系
五行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

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牆」,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綜上所述,五行的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1 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2 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範》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3 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裏蔡墨所持。
4 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5 指藉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aa所持。
6 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徵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制與伏藏。此為蕭吉所持。
.

五行在中醫里五行有著特殊的含義。
1 「木曰曲直」,代表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功能,在人體為
2 「金曰從革」,代表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在人體為
3 「水曰潤下」,代表了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的性質,在人體為
4 「土爰稼檣」,代表了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在人體為(約相當於解剖學上之胰臟,而非脾臟)。
5 「火曰炎上」,代表了溫熱、向上等性質,在人體為

No comments: